俊郎學堂第二課——《非暴力溝通》
也許我們從沒有把談話和“暴力”扯上關系,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生活中的談話方式,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,我們一定會發現,有些話確實傷人。
我們難以避免來自周圍的暴力語言,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使用非暴力溝通不受傷害,促成雙方理解。今天,我們特邀師徒教育林樂義老師為我們講解《非暴力溝通》。
非暴力溝通,也被稱作“愛的語言”,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—即“非暴力”。
一、那么暴力是從哪來呢?
1、道德評判: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,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。
2、進行比較: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,數不清的“比較”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。
3、回避責任:我們對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。可是,人們總在說“不得不”、“你讓我”……這種方式忽視了我們感情的內在根源,淡化了個人責任。
4、強人所難: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,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,他們就會受到懲罰。
二、非暴力溝通的要素
1、區分觀察和評論:我們習慣于對看到人及行為做出反應,給出評判和分析。例如某人遲到30分鐘,我們通常不會直觀地說他遲到半小時,而是直接說他經常遲到。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。
2、體會和表達感受:當我們說“我覺得”時,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,而是在表達想法。此外,有些詞表達的是想法,而非感受。
例如: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。這個句子中沒有表達感受。
作為吉他手,我有些失落。這個句子則表達了認為自己吉他談得不好時,我的心理感受。
3、感受的根源—需要
我們的需要和期待,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,導致了我們的感受。聽到不中聽的話時,我們有四種選擇:①責備自己②指責他人③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④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;
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:其一,情感的奴隸--我們認為義務使人快樂;其二,面目可憎時期---此時,我們拒絕他人的感受和需要;其三,生活的主人--我們意識到,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、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,但無法為他人負責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還認識到,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。
4、請求幫助
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幫助。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?我們要清楚的告訴對方,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。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,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;在發言時,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要的回應講的越清楚,就越有可能得到回應。
四、傾聽的力量
①用全身心傾聽②傾聽時給予他人反饋③傾聽能夠預防潛在的暴力
有時,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,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。在交流的過程中,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,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。
五、培養對自己的愛
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培養對自己的愛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應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,幫助別人是因為愛。
六、憤怒與感激
①充分表達憤怒②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③重獲生活的熱情4.表達感激
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遵從內心、無任何雜念的表達感情。
課程的最后,林老師邀請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,學有所悟。學有所得。
林老師結語:
我們不是生而就是圣人,在生氣時我們天然地就會埋怨、批評、職責、挖苦、嘲笑他人,有時候甚至將這個作為勇敢的標簽,但你會發現如果這樣,你就會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了。
但每個人如果都能學習并應用非暴力溝通,自覺地在每個關鍵時刻深吸一口氣,真誠地傾聽、反饋、相信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,如果你能堅持“學而時習之“就能達到孟子所言: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“”。
俊郎學堂每周六與大家不見不散,一起學習,一起成長。